新闻中心

乐鱼体育入口:“AI教育”四川樣本觀察:AI如何重塑高校本科教學

2025-04-28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去年底,電子科技大學公布了首批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本科教學教改項目立項名單,103個人工智能賦能項目獲立項。而在此之前,該校還出台《電子科技大學加強人工智能教育和大力推進探索實踐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教育教學工作方案》,全面實施“人工智能+教育”行動計劃。

  如今,半年過去,人工智能技術賦能下,電子科技大學的課程發生了哪些變化?近日,記者專程來到電子科技大學,近距離了解AI如何重塑高校本科教學。

  4月底,學期過半。回顧整個大一的課程,乐鱼体育下载英才實驗學院2024級本科生劉英杰最難忘的竟然是上個學期的“線性代數與空間解析幾何”課。

  教授他這門課的老師是數學科學學院教授黃廷祝。去年9月,他和團隊青年教授對“線性代數與空間解析幾何”課程進行了智能化升級,形成了在線智慧課程、交互式AI數字教材、智能助教協同三位一體的“人機協同”教學新模式。

  其中,團隊通過全面梳理數字教學資源,打造了該課程的專屬大模型——“線代智多星”。這個大模型擁有全面覆蓋契合教材的600余個“問答”,不僅能夠輔導答疑,還能完成“AI輔助期中測試卷”“定制個性化學習方案”等多項任務。

  所以,在黃廷祝的課堂上,不是傳統的講課模式,而是學生在AI輔助下自主學習,然后課堂上師生全程一起融入做研究式的教學,實現思維與能力升華的深度學習,整個課堂成為貫穿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建立知識體系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感覺自己就像是研究者,在老師帶領下不斷探索知識的奧秘,枯燥、抽象的數學概念也變得生動有趣了。”劉英杰說。

  從“效率工具”到“思維伙伴”,AI帶來的改變同樣體現在電子科技大學的特色項目課程當中。

  在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吳濤的“電路分析與電子線路”這門課上,利用AI出題、助學、助管、助教的智慧課堂早已實現。為了激發同學們興趣,吳濤給大家布置了一個全新的作業——自制電路板分析軟件和AI融合的課堂“智慧助手”硬件。

  採訪中,吳濤也展示了其中一位學生制作的“智慧助手”。這個“智慧助手”外形還是一塊電路板,但其“大腦”接入了DeepSeek,連接無線網絡后,可回答許多關於電路設計的知識。“下一步,我們還考慮將AI與其他電路相結合,比如制作一個自動駕駛的小車、或加裝一個可識別不同對象的攝像頭等等。”吳濤說。

  4月21日晚,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能”核心通識課程走進成都索貝數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行業專家的引領下,同學們現場體驗了擴展現實(XR)在媒體制作領域的應用。

  對該校航空航天學院2024級學生沈正涵來說,這是一次非常奇妙的體驗,“在上大學以前,我除了自學一些編程語言外,並未真正接觸過人工智能的相關課程,這個課讓我對大模型的垂直應用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

  在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能”課程是一門面向全校所有專業學生統一開設的核心通識課。“本學年我們一共招收12班學生,授課老師超過20位,不僅有學校多個學院跨學科領域的多位老師參與,課程組還多次邀請企業專家分享AI工業應用進展、發展前景。”該課程負責人、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教授朱樹元說。

  朱樹元介紹,如今的“人工智能”通識課已經是“2.0版”,是在原來4門人工智能通識課的基礎上全面整合升級而成。“我們的課程定位為零基礎、入門級,希望同學們在學習基本概念的同時,了解和探討人工智能在自然科學、工程技術、人文和社會科學等領域的應用場景、安全挑戰、隱私保護、倫理道德等。”朱樹元說。

  而談到AI眾多的應用場景,寫作應該是應用最廣泛的領域之一。在電子科技大學,“專業寫作基礎”這門通識必修課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沖擊下,也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改革。

  在課程負責人、該校通信抗干擾全國重點實驗室教授武剛看來,AI確實是能夠大大提高寫作效率,但學生如果完全依賴AI,則會缺乏邏輯訓練和批判性思維的過程,出現盲從。

  就未來如何處理好AI與寫作課程的協同發展,武剛提出三條路徑:構想建立跨校的AI寫作評價體系,打通從課程作業到學位論文的查重標准,讓學術規范貫穿人才培養全鏈條﹔實驗用綠幕錄制與語音合成技術打造“數字分身”,讓教師突破時空限制,成為24小時在線的“思維教練”﹔呼吁構建區域算力共享網絡,讓中西部高校也能平等獲取技術紅利。

  在電子科技大學打造的AI賦能課程中,無論是AI助教還是知識圖譜、虛擬仿真平台,都不少見。技術為教育注入了全新的動力,但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作為電子科技大學新工科教育的重要推動者,同時也作為長期堅持在課堂一線的國家級教學名師,黃廷祝認為,AI的迅猛發展徹底改變了人們獲取知識的方式及運用知識創新的模式,“重定位”是推動人工智能時代科學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前提條件。“搶抓機遇,開辟新賽道”是首選之路,“協同共進,塑造新優勢”是最大機遇。

  “生成式人工智能對教師和學生都是巨大挑戰,但對學生的挑戰明顯更大。”黃廷祝談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很可能導致學生出現兩極分化,“學習能動性強的學生在AI的幫助下會變得更加優秀、成長更快,而大部分普通學生如果過分依賴AI反而會深受其害。”在他看來,AI時代的教學變革不能僅僅局限於技術的應用,“人工智能+教學”的宗旨要回歸教育的本質,更加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讓他們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夠提出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黃廷祝說。

  對此,四川省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黨委書記沈火明也十分贊同。在他看來,AI時代的教學變革,“變”的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境以及教學評價,而教育的根本目標、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是不變的,“老師的育人功能不僅包括知識傳授、能力培養,還有學生品德的培養,引導學生樹立理想信念。”

  然而,不同高校之間資源、環境各不相同,如何打破教育資源差異,讓更多高校的老師更好地適應AI時代?

  沈火明談到,推進智慧教學有兩個關鍵:一是智慧校園建設,二是教師擁抱AI的主動性。“不同學校的老師,應該選擇不同的路徑。”沈火明說,對於一些基礎條件優越、教學投入充足的學校,老師們應主動打造智慧課程,積極探索智慧教學模式,更好助力學生智慧學習和成長成才﹔而對於基礎條件相對薄弱、教學經費有限的學校,在AI賦能教育教學中,適宜採取以點帶面的策略,優先在優勢專業和課程中開展試點工作,而更多的老師則可以“借力”其他學校的智慧教學資源,有效提升自身的智慧教學水平。(川觀新聞記者 鐘帆 韋維)

乐鱼体育入口:“AI教育”四川樣本觀察:AI如何重塑高校本科教學(图1)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搜索